免费领手机?竟签了协议……千万小心,流量资费套餐真“坑”人:移动资费套餐

本文转自【日报】;

流量资费套餐的营销乱象层出不穷,消费者频频“踩坑”移动资费套餐 。2024年12月16日、18日,本报分别以《直播卖电话卡“坑”下藏玄机》《电话卡套餐哪儿来这么多》为题进行报道,在网友和市民中引发共鸣。“3·15”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,多位消费者再次向本报及12345热线反映,流量资费套餐的太多,最低消费、违约金等隐性费用让人防不胜防。

诱惑绑定长期消费 只字不提解约后果

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《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情况分析》显示,2024年服务大类中,电信服务类共6.8万余件,位居前五,与2023年相比,量比重从2.60%上升到3.91%移动资费套餐 。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消费纠纷都和违约金、最低消费有关。运营商推销时只言千般好,却不主动告知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,消费者一不留神就“踩坑”。

“本以为捡了个便宜,没想到是跳进了‘坑’移动资费套餐 。”张先生说,半年前他在移动业务员推荐下,了一个合约套餐。“业务员告诉我,每个月只需多交30元,就可以免费领取一台小型笔记本电脑。我觉得挺划算,当时就办了。”张先生回忆,业务员指导他一步步操作,手机收到了一系列短信,他没有细看内容,便将验证码提供给了业务员。

直到半年后,他想要更换套餐降低资费时,才得知按照合约套餐要求,需要满足每个月400多元的最低消费移动资费套餐 。“也就是说,即便我换了更便宜的套餐,仍然需要每个月花够400多元,达不到也会直接从话费里扣钱。”更让张先生头疼的是,套餐合约长达3年,他想中途解约就得赔付2000多元的违约金。这让他难以接受:“的时候只说搞活动免费领电子产品,只字未提违约金,如今却把人绑定在这项长期消费的合约里。”

张先生说,他收到的电子产品并非市面上售卖的品牌,自己也几乎没使用过,便联系移动公司希望解除合约,并将电子产品退回移动资费套餐 。但客服表示时已向他发送过信息,他已确认,提前解约属于违约,需要按约定赔付违约金。张先生这才意识到,“当时业务员没有任何提醒,只要了验证码,我压根儿没注意短信内容,稀里糊涂就入套了。”

张先生和移动工作人员多番理论,并打12345热线,又向工信部反映,前后忙活了近半个月,才终于解除了合约,张先生将电子产品退回,移动公司也不再收取违约金移动资费套餐 。他坦言此番维权令自己身心俱疲,“就在我去营业厅解约准备离开时,又有业务员前来推销套餐,说可以免费领1000多元的手机……吓得我赶紧摇头逃离,同样的‘坑’可不敢再跳第二次!”

电信用户杨女士也有相同遭遇移动资费套餐 。“2023年6月,电信业务员联系我父亲,说可以免费领手机,父亲很高兴,因为家里手机够用,就商量着折换成了1000多元的话费。”2024年底,她想为父亲更换套餐,才得知父亲已在第三方平台签订了3年协议。“所谓的免费,实际是每个月先从平台扣费,月底交完话费后再返还。正常使用时钱会返还,确实相当于免费领手机。可这一操作强行绑定了套餐,一旦取消套餐,就会一次性扣除违约金。老人不懂智能手机上的操作,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”杨女士说,老人的套餐原本2023年10月才到期,当年6月改新套餐这一操作已经属于提前解约,产生了第一笔违约金。“第二个套餐免费领取的话费本该是2000多元,实际只领取了一半,另一半正是被当作违约金扣除了。”

几经周折,杨女士交了第二个套餐的违约金,运营商返还了第一个套餐的违约金,事情终于告一段落移动资费套餐 。“维权过程太累了,老人对于很多情况都搞不清,只能吃哑巴亏。”

记者联系了移动、联通、电信等运营商的多家营业厅,了解到每家运营商都有类似的“”移动资费套餐 。例如,移动某营业厅推出多档套餐,根据最低消费的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,最多为每月最低消费598元,可免费领取4000元以内的手机。联通某营业厅将领手机服务和宽带业务绑定,宽带业务后购买手机可优惠1080元。电信某营业厅推出的则是办套餐可低价购买手机的,办每月199元套餐后手机直降2926元。

但在记者咨询过程中,多数业务员都只重点介绍套餐的优惠信息,没有主动告知合约期限和违约后果移动资费套餐 。记者追问是否还有其他信息需要了解时,业务员仍只字未提,只有在记者明确咨询是否存在违约金时,业务员才进行告知。

号码注销产生违约金 多年未收到任何提示

“时隔数年,我才知道自己上了‘黑名单’移动资费套餐 。”王先生告诉记者,自己于2017年前后,在联通了一张电话卡,一年后,由于工作调动离开。“当时我想要注销号卡,但客服说无法进行异地销户。那时我人已经不在了,为了销卡特地跑一趟也不现实。于是客服跟我说,可以停止缴费,欠费6个月就会自动注销。”王先生仍有其他号码可以使用,考虑之后便采取了这一方式,等待自动销户。

然而今年初,他因工作需要想再申请一张联通号卡时,突然得知自己名下有一笔2000多元的欠款未结清,并因此上了“黑名单”,无法开卡业务移动资费套餐 。由于工作急需,无奈之下,他只好选择结清欠款重新开卡,但他仍对这笔欠款感到疑惑:手机号已注销好几年,欠款从何产生?

据王先生回忆,2021年时他也曾联通业务,当时并未被告知自己名下有欠款移动资费套餐 。他认为,联通对于用户的隐性成本和拖欠后果并未尽到有效告知义务。“时间过于久远,我打听一番才知道,这笔欠费可能是最初那个注销的号卡产生的,包含6个月的月租和当时套餐的违约金。可当时没人和我说有违约金,更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多费用。而且后来我也一直在用联通电话卡,从来没有工作人员告诉我欠费的事儿。如果联通明确告知,我就不会采用停止缴费的方式销户了。作为多年老用户,遇到这种事儿特别寒心。”

据了解,移动、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于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提供手机号异地销户服务移动资费套餐 。对于王先生的遭遇,记者致电联通客服,对方回复称,目前用户可通过官方App和线下营业厅两种方式完成销户业务,用户如果欠费3个月,手机号码会自动注销,但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销户,因为会影响后续宽带、开户等业务的。“如果3个月未缴纳费用,会通过短信等方式进行提示。自动销户后产生的费用,也将通过开卡时预留的联系方式告知追缴。”

律师观点

靠获利将引发信任危机

记者梳理众多类似发现,信息不对称、对隐性消费不知情是消费者“踩坑”的主要原因移动资费套餐 。对此,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阳认为,从法律角度来看,运营商有明确告知义务。运营商作为经营者,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质量、内容等信息,且应当保证真实、全面,不得虚假宣传。因此,对于套餐中的重要信息,如违约金、合约期、最低消费等与消费者重大利益密切相关的条款,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披露,且应当重点提示。

“比如现场套餐时,业务员如果仅让消费者注意短信验证码,而不提示其中包含的其他重要条款信息,这种情况不能算作明确告知移动资费套餐 。”陈阳说,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,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,提示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,如果消费者要求说明的,还应当配合进行说明,达到这个程度的告知义务是法律的要求。“向消费者口头介绍,业务员有责任和义务清楚、明确地说明套餐的所有重要条款,特别是涉及违约金等对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关键信息。提供文字介绍的,也应采用足以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文字、符号、字体等特别标识对格式条款进行标注,而不是隐藏在消费者不易注意到的地方。”

陈阳认为,靠来吸引消费者只是短期获利行为,从长远看,频繁遭遇会使消费者对运营商产生信任危机,这种不信任不仅影响消费者当下的购买决策,更不利于运营商的长期健康发展,不利于通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移动资费套餐 。“运营商首先应当高度重视消费者的,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真诚、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口碑。其次,应当加强对业务员的培训和管理,确保其在推销套餐时如实、全面地向消费者介绍产品,不得故意隐瞒或误导消费者。对影响消费者重大利益的合同条款,业务员应当主动向消费者告知。”

陈阳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进一步完善处理机制,督促运营商妥善解决争议,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移动资费套餐

报道反馈

涉及个案已解决 乱象治理待回应

此前本报连续刊发两篇反映运营商营销乱象的报道,引发广泛关注,不少网友及市民联系本报,认为报道反映了消费者的心声,希望问题尽快得到治理移动资费套餐

针对代理商直播间虚假宣传、诱导消费者高价开卡以赚取佣金的问题,相关平台回复记者称,涉事直播间已被收回电商权限移动资费套餐 。“平台对手机资费套餐在商家准入、商品属性和宣传方面有严格要求,对于套餐、资费、服务等信息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,有对应管理规范并进行严格管控。平台将进一步加强管理,一经查实,平台将按照相关规则,根据违规类型、违规内容的性质、违规行为造成的后果影响等进行综合判定,并基于不同违规情形及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,包括但不限于暂时或永久关闭商品分享功能、扣罚违约金、暂时或永久封禁账号等。”

记者也针对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分别联系了移动、联通、电信等运营商,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得回应移动资费套餐

此前的报道还提及,移动用户张女士升级了一款每月198元的套餐,实际每月花费却将近300元,取消套餐不仅需支付违约金,还涉及设备退还等问题移动资费套餐 。报道刊发后,移动工作人员立即与张女士进行了沟通,为她更改了套餐,回收了相关设备,双方协商一致,张女士长达数月的维权终于得到解决。

张女士的难题解决了,但不少消费者反映,电话套餐营销仍然普遍存在,类似问题仍有很多,呼吁相关部门对市场乱象展开全面治理,并加强监管,探索长效机制移动资费套餐 。本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三家运营商。电信工作人员回复称,相关信息已提供给具体负责部门,将及时进行对接。移动与联通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已了解相关情况。但截至此次发稿,三家运营商未做出具体回应。

本报记者 鹿艺佳 实习记者 成进羽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365lianghao.com/post/1016.html

友情链接: